□王玉萍(江苏)
“你的驼铃声仿佛还在我耳边响起,告诉我你曾来过这里……”每当《可可托海的牧羊人》旋律响起,我对那片遥远土地的向往便如潮水般涌来。这一年,我有幸成为援疆教育人才计划中的一员,奔赴美丽的天山脚下伊宁县南通高级中学,开启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。
10月的一天下午,伊宁县第二中学的报告厅里灯光璀璨、音乐悠扬。“伊犁州启航联盟第二届同课异构比赛颁奖典礼仪式”正在举行,我站在领奖台上,手捧高一语文“一等奖”证书,心中感慨万千。
回想当初得知竞赛消息时,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赛。彼时,我承担着两个班的语文教学任务,但为了这次竞赛,我在宿舍里准备了方便面,放弃了休息时间,全身心投入到备赛中。从查阅资料、构思教学思路到设计教学内容、制作精美课件,我以严谨的作风完成了教案初稿。凭借多年高三教学练就的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,我从众多教学素材中筛选出最具价值的内容,将其巧妙地融入到课程设计之中。
备好课只是第一步,上好课才是关键。我组织语文组的同事们集体研讨,听取大家的建议,并到不同班级反复试讲。这种做法很好地向伊宁县南通高级中学教师传达了一种理念和态度,那就是教学就得精雕细琢!就在比赛前一天晚上,临睡前的我仍在思考教学内容,突然发现课文《登泰山记》中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亮点,不禁感叹教学探究永无止境。那一刻,我深刻体会到了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的美妙境界。这二十多个日夜的辛勤付出,换来的不仅是一份荣誉,更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一次深刻磨砺与提升。我深知,在教育的道路上,唯有不懈努力,才能收获丰硕的成果,所有的汗水与心血都将化作学生成长路上的坚实基石。
初冬的伊宁,寒意渐浓。期中考试过后,在阅卷过程中,我察觉到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:错别字和病句屡见不鲜,作文更是内容空洞、名言错用、词不达意。看着这些试卷,我心急如焚,心中不禁思索: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呢?
一天深夜,我突然想起了在海门任教时的经历。那时,我时常将家中多年订阅的《读者》《意林》杂志分享给学生阅读,这些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、强烈的可读性深受学生喜爱。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高考中,我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,或许这些杂志发挥了不小的作用。想到这里,我拨通了远在万里之外、早已熟睡的丈夫的电话号码。当我说出想要捐赠杂志给新疆学生的想法后,他毫不犹豫地表示全力支持。丈夫搜集了自2014年以来11年的全部《读者》《意林》杂志,第二天还跑了5家书店,精心挑选了68本杂志,总共208本。这一批凝聚着满满爱心的杂志,通过快递踏上了前往新疆伊犁的旅程。
当看到学生们手捧杂志如饥似渴地阅读时,我感到欣慰,仿佛看到了知识的种子在这些孩子心中生根发芽,而这,正是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渴望看到的场景。
班上有一位叫小吾的同学,开学不久,我注意到他上课总是精神不集中。带着满心的疑惑与关切,我与班主任进行了交流,这才了解到小吾同学的家庭经济十分困难。
我决定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这个孩子。我找小吾同学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长谈,向他讲述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的深刻道理,鼓励他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,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。为了进一步激发他的学习热情,我还经常给他讲述那些令人热血沸腾的励志故事:中国科学院博士黄国平在困境中顽强拼搏、逆袭人生;甘肃“搬砖男孩”魏凯伦凭借坚定信念踏入军校;宁夏“工地学霸”单子龙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学习……一个个鲜活事例,如同一盏盏明灯,照亮了小吾同学前行的道路。我还精心挑选了一套《平凡的世界》送给小吾同学,希望书中那些在苦难中不屈不挠、努力奋斗的人物故事能够感染他,点燃他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在我耐心引导和关心下,渐渐地,小吾同学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转变。看到他的进步,我趁热打铁,与班主任商量后,决定给予他适当的物质帮助。当小吾同学手捧着老师为他充值的饭卡,拿着崭新的衣服时,他的眼眶湿润了,激动地走到我面前,哽咽着说:“老师,谢谢你!”这简单而真挚的话语,饱含着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与敬意,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在援疆教育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。
这一百多天的援疆工作经历,让我深刻领悟到: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,更是用爱唤醒爱、用心打动心的伟大事业。在这片广袤而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我愿化作一束光,照亮学生们前行的道路;我愿奉献一颗心,用爱浇灌祖国的未来。援疆之路虽充满挑战,但我将矢志不渝,一路向光而行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一名援疆教师的责任与担当,谱写动人心弦的教育赞歌。